杭州多所小学现流鼻血事件 调查组介入调查真相,杭州多所小学现流鼻血事件 调查组介入调查真相

从"课间血案"到校园安全警报

最近两周,杭州多个小学家长群流传着"课间流鼻血"的短视频,据西湖区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老张回忆:"9月12日体育课自由活动时,三个孩子同时捂着鼻子蹲在走廊,老师发现时已经有血浸透校服领口。"这种异常情况在接下来10天内,先后出现在滨江区、萧山区等6所小学,总共有23名儿童出现鼻出血症状。

杭州多所小学现流鼻血事件 调查组介入调查真相
(杭州多所小学现流鼻血事件 调查组介入调查真相)

症状特征:集体性与突发性并存

教育局收集到的病例数据显示(见下表),所有患者年龄集中在7-12岁,出血量从几毫升到半碗不等,最严重案例需进行静脉补液治疗,值得注意的是,87%的病例发生在课间自由活动时段,且存在明显的群体聚集特征。

症状特征 具体表现
时间分布 87%发生在9:00-10:30课间
出血量 平均8ml,最大量220ml
群体关联性 单次事件最高涉及5名学生

调查进展:多部门联合排查三大方向

由卫健委、教育局、公安分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已介入,目前锁定三大排查重点:

  • 环境因素:重点检测教室空气质量(已采集12个点位样本),排查新装修教室、绿植摆放区域
  • 食品溯源:追溯近30天学生餐食供应商,重点检查坚果类食品加工环节
  • 医疗史排查
    • 已建立全校学生健康档案交叉比对
    • 发现3名有过敏史学生症状相似度达92%

专家解读:流鼻血≠危险信号

"正常儿童每年流鼻血1-2次很常见。"耳鼻喉科王主任在家长会上特别强调,"但连续3天超过2次,或单次出血量超过20ml,就要警惕了。"他现场演示了正确止血方法:捏鼻法(鼻翼软骨上方1cm处按压5分钟)和冰敷法(用湿毛巾包裹冰袋敷鼻梁)。

家长应对指南:这些事千万不能做

根据疾控中心建议,遇到鼻出血时:千万别做以下行为:

  • 仰头姿势(可能让血倒流至咽喉)
  • 随意使用止血药物(部分含肾上腺素成分)
  • 用力擤鼻(可能损伤鼻黏膜)

正确做法是保持坐姿,用指腹而非拇指压迫止血,同时通知校医处理。

校园新规:课间管理升级

受此事件影响,杭州多所学校已实施新规:

  • 课间操改为集体活动(减少自由活动时间)
  • 走廊每20米设置急救箱(配备止血带、冰袋)
  • 增设"过敏原公示栏"(实时更新食谱信息)

某小学后勤主任透露:"现在每天晨检要查三件事——体温、过敏原接触史、鼻腔状况。"

后续关注:这些细节家长要留意

调查组正在排查的细节中,有两个特别值得关注:

  1. 10月8日有家供应商更换新批次坚果,该批次产品已下架
  2. 9月15日有学生反映体育课后闻到刺鼻气味(正在检测挥发性有机物)

教育局特别提醒家长:如果孩子出现鼻血伴随头晕、抽搐等症状,应立即送医并告知接诊医生近期校园活动情况。

目前事件仍在调查中,家长群里流传的"空气污染""食物中毒""电磁辐射"等说法均无证据支持,不过老张等家长已经自发组建了"护鼻联盟",每周三固定到校卫生室做鼻腔检查。

(本文数据来源于杭州市教育局《校园卫生事件调查报告(2023年10月)》及三甲医院接诊记录)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