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,江西农村男孩范小勤因长相酷似马云走红网络,当时9岁的他被村民发现后,迅速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,多家媒体报道其家庭背景(父母务农,家庭贫困),并不断强调其与马云的相似度,引发全网热议,这一事件迅速登上热搜,成为现象级网络话题,也开启了范小勤长达十年的公众审视生涯。
初期关注:媒体与公众的猎奇狂欢
走红初期,范小勤频繁接受媒体采访,甚至被安排与马云同台合影,网友在社交平台发起“寻找小马云”话题,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0亿次,公众的关注更多停留在猎奇层面,对其真实生活知之甚少,部分媒体为流量刻意夸大其“贫困”标签,将范小勤塑造成“励志符号”,却忽视了对他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的保护。
商业化利用:流量变现的灰色产业链
随着热度攀升,范小勤成为商业营销的“工具人”,品牌方以“公益”名义与其签约,要求其参与广告拍摄、直播带货,据不完全统计,2016-2018年间,范小勤参与商业活动超200场,年收入一度突破百万,这些商业行为多由其父母代签合同,缺乏法律监管,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网红机构通过“包装人设”从中牟利,导致范小勤长期处于被消费状态。
心理创伤:十年围观下的精神困境
长期被公众审视导致范小勤出现严重心理问题,2019年媒体报道称,他因害怕出门躲藏在家,甚至出现社交障碍,心理咨询师指出,频繁的镜头对视和标签化评价让他产生“自我认同混乱”,部分网友的恶意调侃(如“诈骗犯之子”“靠脸吃饭”)更加剧了他的心理压力,这种创伤在2020年疫情期间达到高峰,其社交媒体账号被攻击量激增300%。
教育缺失:被放逐的童年与青春
范小勤的教育始终处于边缘状态,为配合商业活动,他多次辍学,小学阶段仅完成3年学业,2021年,其父母将孩子送入私立学校,但高昂学费成为家庭负担,教育专家批评,十年间社会未为其提供适配的教育资源,反而将其困在“网红儿童”角色中,2023年调查数据显示,范小勤的识字量和计算能力仅相当于6-7岁儿童,远低于同龄人水平。
社会反思:围观文化背后的伦理缺失
范小勤事件折射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道德审判的冲突,学者指出,媒体在报道中存在“剥削性凝视”,将贫困与丑闻捆绑,强化了公众的“窥私欲”,2022年,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《网络名人权益保护倡议》,首次将“避免过度消费未成年人”纳入行业规范,但范小勤的案例显示,政策落地仍需加强执行力度,尤其是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管。
现状与挑战:成年后的身份重构之路
2024年,范小勤已成年,其人生面临多重转折,他尝试通过短视频记录生活,但内容多围绕“被围观史”展开,引发新一轮流量争夺,经济上,其父母仍依赖打零工维持生计,商业合作因形象固化而减少,法律层面,2023年其父母\u8d77\u8bc9某MCN机构违约,获\u6cd5\u9662支持50万元赔偿,如何摆脱“小马云”标签、重建社会信任成为其最大挑战。
超越流量的人性化救赎
专家建议,社会需建立“网红未成年人”保护机制,包括强制商业合作限制、公益资源对接等,2025年,江西省启动“乡村少年赋能计划”,为范小勤等类似群体提供免费职业教育,公众应从“围观者”转变为“支持者”,通过理性关注帮助其完成身份过渡,正如范小勤父亲所言:“我们不需要同情,只希望孩子能正常生活。”这或许才是对这场十年围观的最好回应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