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州刘启晓与鲁花吧合作最新动态

深州刘启晓牵手鲁花吧:老手艺遇上新零售的化学反应

最近在深州老乡群里炸锅的消息,当属刘家香油坊第三代传人刘启晓和鲁花吧的"联姻"。这事儿说来有趣——上个月我去老刘店里打香油,正撞见他和几个穿西装的年轻人尝芝麻,桌上摆着五六瓶不同工艺的香油,那阵仗活像在搞什么秘密实验。

深州刘启晓与鲁花吧合作最新动态
(深州刘启晓与鲁花吧合作最新动态)

一、香油匠人的"破圈"之路

刘启晓的作坊在深州东街有三十多年历史,青石门槛被踩出凹痕的那种老店。他爷爷那辈就坚持用石磨冷榨的老法子,每天凌晨三点开磨,芝麻要炒到"七分香三分生"的火候。前年市里搞非遗评选,老刘的香油制作技艺差点入选,最后卡在"规模化生产"这个环节。

  • 转折点:去年双十一,鲁花吧的选品团队在河北寻访特色农产品
  • 关键人物:鲁花吧供应链总监王磊是个香油爱好者
  • 试金石:盲测环节刘家香油以89.7分碾压市面常见品牌

合作模式的创新点

传统渠道 鲁花吧新零售
散装零售为主 150ml小包装+定制玻璃瓶
靠街坊口碑传播 直播间溯源展示石磨工艺
保质期标注模糊 区块链溯源+风味期提示

二、藏在细节里的升级密码

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"风味日历"创意。不同批次的香油会标注适合的吃法:

  • 出厂7天内:凉拌黄金期,推荐配槐茂面筋
  • 15-30天:适合炝锅,做深州焖饼绝配
  • 30天后:建议用于调馅,香而不夺味

老刘悄悄给我算过账:原来一斤香油卖60块,现在200ml的小包装能卖到35元,还供不应求。不过他也抱怨:"鲁花吧那帮年轻人非要我在磨坊装摄像头,说让顾客看得见芝麻跳舞的样子。"

产能与品质的平衡术

合作后最棘手的是产能问题。石磨工艺讲究"慢工出细活",现在每天要保证200公斤的稳定供应。他们摸索出个土办法——在作坊后院起了三间恒温仓,芝麻储存温度控制在18℃±2,湿度保持在45%,这样炒制时香气更稳定。

三、街坊们的新发现

西街卖烧饼的老张最近成了活广告:"用刘家新包装香油做的烧饼,每天多卖两百个。"更绝的是有顾客发现,用这香油滴在手腕上,三小时还能闻到若隐若现的芝麻香——这事在抖音上能当香水的香油话题已经破了千万播放。

现在去刘家作坊,总能看到穿着汉服的姑娘们举着手机直播,老刘系着祖传的靛蓝围裙,一边磨芝麻一边回答"芝麻为什么要炒到218℃"这种专业问题。他闺女小刘告诉我,最近正在和鲁花吧研发香油风味图谱,要把玄妙的"火候"变成可量化的数据。

傍晚的香油坊飘着熟悉的香气,只不过现在磨芝麻的石磨边多了台电脑,屏幕上跳动着实时订单数据。老刘擦着汗说:"这年头,香油瓶也得会讲故事。"隔壁王婶接茬:"那你得给每滴香油都编个段子才行。"满屋子的人笑作一团,芝麻香混着笑声飘出老远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