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州刘启晓与鲁花吧合作项目最新进展

深州刘启晓与鲁花集团合作项目最新进展:一场农业与资本的"双向奔赴"

五月的深州田间,麦浪翻滚的沙沙声里夹杂着工人们的谈笑声。刘启晓蹲在地头,随手抓起一把土捻了捻:"这土质,种出来的花生榨油绝对香。"这位被老乡们称为"花生刘"的农民企业家,去年和鲁花集团牵手的消息曾轰动整个河北农业圈。

深州刘启晓与鲁花吧合作项目最新进展
(深州刘启晓与鲁花吧合作项目最新进展)

从"试探性握手"到"十指相扣"

记得去年秋天签约仪式上,刘启晓穿着崭新的西装,领带系得有些紧,站在鲁花副总裁旁边活像棵挺拔的花生苗。当时双方签的还只是框架协议,用老刘的话说就是"先处着看看"。没想到短短半年,这场联姻已经进入了蜜月期。

时间节点 关键进展
2024年9月 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
2024年11月 完成首期500亩示范基地建设
2025年3月 鲁花技术团队常驻深州
2025年4月 启动农户签约"保底价+分红"模式

藏在土壤里的"商业密码"

鲁花的技术总监王工带着我逛基地时,突然蹲下扒开一株花生苗:"你看这根瘤菌,比普通地块多三成。"他们在这片沙质土壤里发现了宝贝——深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的花生,含油率稳定在52%以上,比行业标准高出7个百分点。

  • 采用"鲁花7号"优质种源
  • 配套水肥一体化系统
  • 每50亩配备1名技术员
  • 采收前45天停止农药使用

老乡们的"定心丸"与"糊涂账"

村民老张的记账本很有意思:左边记着往年卖花生的收入,右边是今年签的保底合同。"4块8一斤保底,要是市场价高了还能再分三成。"他咧着嘴笑,"就是这'二次分配'咋算,得让上大学的孙子回来帮我盯着。"

目前已经有137户签了约,占深州花生种植户的六成。剩下的观望派里,李婶的说法很典型:"刘老板人是实在,但咱这小门小户的,就怕大企业规矩多..."

车间里的"黑科技"与"老手艺"

在正在建设的预处理车间,我看到传统筛花生的大簸箕旁边,摆着德国进口的光电分选机。负责安装的工程师小赵说:"机器能识别霉变粒,但老师傅一搓一闻的本事,我们还得学着。"这种土洋结合的模式,正是这个项目的独特之处。

据《中国粮油学报》2024年的研究数据,这种预处理方式能使花生仁完整率提升至98.5%,比纯人工高12%。

产业链上的"毛细血管"

送货的刘师傅最近换了辆新卡车:"以前往山东送花生,空车回来心疼油钱。现在好了,鲁花的食用油要运回来,返程也能拉货。"物流成本的下降,让深州周边三个县的杂粮都开始借道这个运输网络。

傍晚的合作社办公室,刘启晓泡着茉莉花茶,桌上摊着新设计的包装样稿:"鲁花给咱们留了'深州坊'这个子品牌,包装要突出地域特色..."窗外,最后一车花生正驶向新建的恒温仓库,车灯在暮色中划出金色的弧线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