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鼓楼区某街道发生一起养犬\u7ea0\u7eb7事件,两只未拴绳的杜宾犬在人行道上追逐嬉戏,险些撞到路过的老人,监控显示,涉事犬只体重均超过30公斤,属于烈性犬类,当地警方已调取周边200余个监控点位,排查养犬人身份,目前尚未锁定具体负责人。
烈性犬未拴绳引群体焦虑
事件发生后,涉事路段出现“犬只惊吓儿童”“潜在攻击风险”等网络讨论,社区工作人员透露,该区域此前已有居民投诉同类问题,但均因证据不足未能处理,此次事件引发连锁反应,周边三个小区物业紧急增设巡逻岗,部分业主自发组织“护犬观察小组”。
法律专家解读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
根据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75条,饲养动物干扰他人生活或造成人身伤害的,可处200至1000元罚款,若犬只伤人,养犬人需承担医疗费及精神损害赔偿,法律界人士指出,烈性犬未登记、未免疫、未拴绳的“三无”状态,可能构成从重处罚情节。
社区养犬档案成排查重点
警方正通过以下渠道锁定目标:1)查询市政道路监控中的犬只特征;2)调取附近宠物医院诊疗记录;3)核对犬只芯片信息;4)走访周边商户获取目击者证词,社区工作人员表示,已建立2023年新增养犬登记台账,涉及烈性犬登记率不足40%。
烈性犬饲养规范再引热议
杜宾犬作为工作犬种,需每日2小时以上运动量,且禁止在公共场合散养,动物行为学家指出,未拴绳的杜宾犬易出现过度兴奋、攻击性增强等应激反应,数据显示,2022年全国因未拴绳犬只引发的治安案件达1.2万起,同比上升18%。
养犬人排查技术升级
警方运用“天网+AI”技术提升排查效率:1)通过人脸识别锁定犬只主人;2)利用无人机热成像追踪异常犬只活动轨迹;3)调取快递、外卖等物流信息关联犬只主人身份,联合宠物行业协会建立“犬只DNA数据库”,实现24小时内完成品种鉴定。
历史案例对比分析
参考2021年杭州烈性犬伤人事件,警方最终通过犬只粪便DNA比对锁定主人,并开出万元罚单,而2023年成都同类案件中,因监控盲区导致排查周期长达15天,本次南京事件中,警方承诺在72小时内公布初步结果,展现执法决心。
构建文明养犬长效机制
事件促使相关部门加速推进三项措施:1)修订《南京市养犬管理条例》,拟增设“烈性犬电子围栏”强制规定;2)开展“犬只健康月”活动,免费办理狂犬疫苗注射;3)推广“宠物责任险”,覆盖第三方损害赔偿,社区拟试点“犬只运动公园”,分流烈性犬活动需求。
市民呼吁完善监管体系
超过70%的受访者支持“养犬人信用积分制”,将犬只管理纳入个人征信,部分动物保护组织建议设立“犬只行为评估师”岗位,对烈性犬进行定期心理测试,法律界人士则呼吁修订《动物防疫法》,明确“未拴绳烈性犬”的行政强制措施。
事件后续追踪
截至发稿,警方已排查出3名疑似养犬人,其中1人承认饲养但拒绝提供有效登记证明,社区将组织联合执法,对涉事犬只进行临时收容,待身份确认后实施“训诫+罚款+强制免疫”三重处罚,事件也暴露出基层养犬监管的薄弱环节,亟待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。
发表评论